你的位置:时时彩走势图技巧 > 新闻动态 >


俄乌冲突打醒中国:800万民兵曾配发作战服,我们不能踩俄军的坑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83


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竟在乌克兰战场上屡屡受挫,这令全球军事专家跌破眼镜。

从速战速决的"闪电战"到旷日持久的消耗战,俄军暴露出的短板令人深思。

在这场战争的警示下,中国正以自己的方式筑牢国防:800万经过专业训练的民兵,不仅配发作战服,还要求随时能上战场。

这支横跨城乡、覆盖三军的后备力量,正成为中国特色军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当年把北约吓得瑟瑟发抖的俄罗斯大熊,如今在乌克兰战场上却频频翻车。

或许连俄军自己都没想到,他们精心策划的闪电战竟然变成了一场持久消耗战。

就拿戈斯托梅利机场空降行动来说,这本应该是一出精彩的特种作战大戏。

俄军精锐空降部队乘坐直升机,气势汹汹地降落在机场,看起来开局一片大好。

这支特战力量很快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处境:后续部队跟不上,补给跟不上,整个行动仿佛就是一个孤军深入的"空降秀"。

最终,这支精锐部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全军覆没,这一战役直接给俄军的基辅攻势踩了刹车。

再说说哈尔科夫战役,俄军花了整整三个月才拿下这座城市,派了两个国民近卫军特战支队进驻防守。

谁知道乌军不声不响地组织了三个旅外加多个加强营的反击力量。

乌军这波操作可以说相当"秀":先是正面牵制俄军主力,让对方以为是常规进攻。

接着突然来了个"大迂回",直接绕到俄军后方,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
俄军的防线就跟纸糊的似的,一道接着一道被突破,最后哈尔科夫又重新回到了乌克兰手中。

而在红利曼战役中,俄军的表现更是让人直摇头。

这座连接北顿涅茨克和斯拉维扬斯克的战略要地,本应该重兵把守。

结果乌军派出五个旅的兵力发起反攻,双方陷入了长达三周的拉锯战。

这种持久战本应该是正规军的强项,但俄军却显得疲于应付,最后不得不选择撤退。

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巴赫穆特战役。

这座顿涅茨克东部的交通枢纽,乌军经营多年的防御工事,硬是让现代化的俄军打出了一战时期堑壕战的既视感。

在最惨烈的时候,俄军一天就有140多人伤亡,这样的伤亡比例在现代战争中简直令人难以置信。

不仅如此,在乌东四州并入俄罗斯后不久,赫尔松市就被乌军夺回。

更让人意外的是,库尔斯克州这样的俄罗斯本土地区,居然也被乌军打出了一块阵地。

这种种表现,让人不禁要问:这还是那个让北约闻风丧胆的俄罗斯军队吗?

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糟糕表现,并非偶然。

俄罗斯学者杜金一语中的:俄军不仅战术上胶着,战略上的失利更不容忽视。

其实,这场特别军事行动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。

指挥部过于自信,以为投入不到20万的兵力就能打赢这场仗。

不料这支部队里,正规军、预备役和民兵性质的国民近卫军混杂在一起,战斗力高低不齐。

一旦战事延宕,这点兵力连塞牙缝都不够。

更糟糕的是,随着战事的推进,俄军不得不开始紧急扩军。

这些临时征召的新兵,很多连两个月的训练都没完成就被推上了战场。

这就好比让一个刚拿到驾照的新手去开赛车,这不是找死吗?

在战场上,这些新兵手忙脚乱,操作失误频频。

最基本的无线电通讯都玩不转,有线电话接线都能接错。

这种水平打仗,不出问题才怪!

除了兵员素质,后勤补给更是俄军的一大软肋。

战前的情报收集工作做得太过草率,对乌克兰的实际情况根本就没摸清。

结果就是武器弹药的补给完全跟不上实际需求。

这就像是出门远行,既不知道路有多远,也不知道该带多少干粮。

本以为是个短途旅行,结果变成了马拉松,半路上给饿趴下了。

记得在哈尔科夫保卫战期间,俄军就因为后勤补给不足,导致前线部队战斗力大打折扣。

红利曼战役中也是如此,武器弹药供应不足,让守军陷入了被动挨打的窘境。

一支现代化军队,竟然在后勤保障这样的基础问题上栽了跟头,实在让人唏嘘。

看来俄军是把自己想象得太厉害了,以为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就能速战速决。

殊不知,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纯比拼谁的拳头大了。

情报搜集、后勤保障、兵员素质,这些看似基础的东西,恰恰是决定胜负的关键。

这就像盖房子,地基不牢,房子再漂亮也是空中楼阁。

俄军这场仗打得实在是有点尴尬,明明是要教训别人,结果自己变成了教材。

正所谓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,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的民兵建设。

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,我们的民兵可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抗日战争时期,他们就给日军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。

话说1939年,日军摩拳擦掌要搞个西运计划。

他们打算靠着陇海铁路运送物资,为扩大侵略做准备。

谁知道在安徽,八路军带领20万民兵和群众玩了一出"夜袭"。

一个晚上的功夫,100多公里的铁路线就被他们"连根拔起"。

枕木、铁轨、电线、电杆,通通被搬空,这操作简直绝了!

日军的西运计划就这样胎死腹中,气得直跳脚。

1941年的晋东南黄崖洞保卫战更是精彩。

2万多民兵配合八路军,跟日军死磕了整整八天八夜。

最后以六比一的战损比,打出了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。

从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,200多万民兵与八路军和新四军并肩作战。

他们前前后后打了29万次仗,干掉了将近11万敌人。

到了解放战争时期,民兵的队伍更是扩大到了500多万。

这支力量和解放军密切配合,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和平年代到来后,我们的民兵建设也与时俱进。

经过几轮改革,民兵数量从最高峰的3000万精简到现在的800万。

但这可不是简单的"瘦身",而是一次华丽的蝶变。

现在的民兵队伍里,不乏博士、硕士这样的高学历人才。

高技能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兵占比大幅提升。

随着中国从农业大国变成工业大国,民兵的主战场也从农村转向城市。

他们的组织范围从生产企业延伸到科研机构和院校。

从传统产业扩展到高新技术产业。

这支部队的训练形式也是与时俱进。

你看他们在汶川地震、玉树地震的救灾现场冲锋陷阵。

在西气东输、南水北调、三峡大坝、青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挥洒汗水。

解放军还专门组织过全国性的民兵竞赛。

几大军区的预备役高炮部队和民兵高炮分队组成联合防空群。

在福建、陕西等七个省份同台竞技,接受总参谋部的考核。

俄乌战争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。

实力不是吹出来的,而是要靠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。

中国通过建设这支800万高素质民兵力量。

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备力量建设之路。

我们既要居安思危,又要未雨绸缪。

让每一分准备都成为保家卫国的坚实基石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

    热点资讯

    相关资讯